竹叶石膏汤的组成和剂量,功效与作用

《伤寒论》第397条:伤寒解后,虚羸少气,气逆欲吐,竹叶石膏汤主之。

原方组成:竹叶二把,石膏一斤,半夏半升(洗),麦冬一升(去心),人参二两,甘草二两(炙),粳米半升。煎服法:上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,纳粳米,煮米熟汤成,去米。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主治:伤寒、温病、暑病余热未消,气阴两伤证。

【方证解读】

竹叶石膏汤治疗热病解后,余热未尽、热伤形气、气阴两虚者。

伤寒热病解后,津液损伤,滋养不足,身体虚弱消瘦;津气两伤,短气不足以息。余热内扰,胃失和降,气逆欲吐。本证临床尚可见口渴、心烦、少寐、舌质红、少苔、脉虚数等。

治用竹叶石膏汤益气和胃、清热养阴。

从药物组成分析,竹叶石膏汤可以看作是由白虎加人参汤去知母,加竹叶、半夏、麦冬而成;也可以看作是由麦冬汤去大枣,加竹叶、石膏而成。

白虎加人参汤有益气清热生津作用,加竹叶助石膏清热除烦。因病后余热,热势不盛,津气两伤明显,故去知母之清,加麦冬之养。因气逆欲吐,加半夏降逆和胃止呕。

临床上辨证属于气阴两伤、余热未清、肺胃气逆者,均可用本方治疗,取其清虚热、益气阴、降逆气之功。

清代医家尤怡在《伤寒贯珠集》中说:“大邪虽解,元气未复,余邪未尽。气不足则因而生痰,热不除则因而上逆。是以虚羸少食,而气逆欲吐也。竹叶石膏汤乃白虎汤之变法。以其少气,故加参、麦之甘以益气;以其气逆有饮,故用半夏之辛以下气蠲饮,且去知母之咸寒,加竹叶之甘凉。尤于胃虚有热者为有当耳。”

竹叶石膏汤治疗胃虚有热者。

【关于竹叶】

方中竹叶,临床上常用“淡竹叶”。

《本草纲目》中记载:“辛淡甘寒,入心、肺、肾。仲景治伤寒解后,气逆欲吐,用以竹叶石膏汤,去其三阳之余热,假其辛寒,以散风热也。”

淡竹叶可以去三阳余热。

《本经逢原》中记载:“仲景治伤寒解后,虚羸少气气逆,有竹叶石膏汤;《金匮要略》治中风发热,面赤头痛,有竹叶汤。总取清肺胃虚热之义。”

淡竹叶可以清肺胃虚热。

【关于石膏】

仲景方中用石膏,可治烦、平喘、止呕、清热。

阳明经热,见目干、口干、鼻干者,用石膏;发斑、发疹者,可用石膏;肺热喘息者,可用石膏;肺热表闭者,可用石膏;胃火牙痛者,可用石膏;胃热消谷者,可用石膏;身大热,卧不安者,可用石膏;热盛烦乱者,可用石膏。

《本草备要》中记载:“体重泻火,气轻解肌。”“甘辛而淡,体重而降,足阳明经(胃),大寒之药;色白入肺,兼入三焦(诸经气分之药)。”

石膏,临床多用其清肺胃气分之热。

【后世发展】

清代医家陈士铎在《辨证录》中记载:“冬月伤寒,项背强几几,汗出恶风,服桂枝加葛根治之而不愈。人以为太阳、阳明合病,舍前方又将用何药以治之?而不知不可执也。夫太阳之邪,既入阳明,自宜专治阳明,不必又去顾太阳也。况于葛根汤中仍用桂枝,以祛太阳之邪乎?是太阳之邪轻,而阳明之邪重矣。方用竹叶石膏汤,以泻阳明之火,而前症自愈,但不必重用石膏也。余定其方:石膏三钱,知母八分,半夏一钱,麦冬三钱,竹叶五十片,甘草一钱。水煎服。一剂而汗止,再剂项背强几几之症尽去,而风亦不畏矣。”

竹叶石膏汤加减用于治疗伤寒阳明经证。

清代医家顾靖远在《顾松园医镜》中记载:“若喜凉恶热,自汗烦躁,口渴饮冷,咽燥唇裂,舌苔芒刺,谵语潮热,甚则发呃、发厥,发斑、发狂,脉洪大者,是属正阳明腑病。治亦有二法:大便不硬,或虽硬而腹无所苦,宜大剂竹叶石膏汤解热生津止渴,而退胃热。若不大便五六日,绕脐疼或腹满疼,手不可按,转矢气者,此有燥粪也,当承气汤下之,以开结除热。下后按其腹中不疼,即病已解,如仍满疼,是燥粪未尽,病重药轻故也,当再下之,以腹中和,二便通为度。”

竹叶石膏汤用于治疗温病阳明腑证。

清代医家王士雄在《归砚录》中记载:“倪姓患霍乱吐泻,审知始不作渴,四肢不逆,脉不沉细,易治之证。一医用大顺散两帖,渐至于此,因见四逆,复加附子,脉证更剧,我见实多。童曰:此病一误再误,命将殆矣。若果属寒,投热病已,今反四逆,脉转沉细欲伏,乃酿成热深厥深,与热邪传人入厥阴者何异?辨证中肯。即以竹叶石膏汤,人参易西洋参,是。加黄连、滑石,两剂而安。同时有陆姓患此,医用回阳之剂,日夜兼进,岂真欲其速死哉?纸上谈兵,读书无眼者,往往如是,不仅粗工尔也,我亦见多。厥逆烦躁日增,病人欲得冷水,禁绝不与,可恨可叹。甚至病者自起,拾地上痰涎以解渴,可惨可怜。迁延旬日而死。能延旬日,则欲得冷水时若能转计,犹可活也。”王氏感叹:“即使真属阴寒,阳回躁渴如是,热药之性,郁而无主,以凉药和之,病亦立起。不学无术,曷胜浩叹!”

竹叶石膏汤加减用于治疗误治后热深厥深者。

清代医家陈士铎在《辨证录》中记载:“人有牙痛日久,上下牙床尽腐烂者,至饮食不能用,日夜呼号,此乃胃火独盛,有升无降之故也。人身之火,唯胃最烈,火既升于齿牙,而齿牙非藏火之地,于是焚烧于两颊,而牙床红肿,久则腐烂矣。似乎亦可用治牙仙丹(玄参、生地黄)加石膏以治之,然而其火蕴结,可用前方,以消弭于无形,今既已溃破腐烂,则前方又不可用,以其有形难于补救也。方用竹叶石膏汤加减:石膏五钱,知母二钱,半夏二钱,茯苓三钱,麦冬三钱,竹叶二百片,葛根三钱,青蒿五钱。水煎服。连服四剂,而火退肿消矣。然后再用治牙仙丹,以收功也。”

竹叶石膏汤加减用于治疗内伤病胃火牙痛。

元代《敖氏伤寒金镜录》中谈到竹叶石膏汤,用以清胃热,存津液,以舌苔为辨。“舌见红色,尖见青黑者,水虚火实,肾热所致,宜用竹叶石膏汤治之。伤寒传热入里,则舌苔变黑。有自舌中黑起延及尖根者,亦有自尖根黑起延至中心者。治宜急清阳明之热,以救胃中之燥,故以竹叶石膏汤主之。

竹叶石膏汤的舌象:舌红,舌尖青黑。

《古今医统大全》中也有记载该方证的舌象:“炭黑舌”。

【医案例举】

病案一:缪仲淳治辛衡阳铨部热病,病在阳明,头痛壮热,渴甚且呕,鼻干燥,不能眠。诊其脉,洪大而实。仲淳故问医师曰:阳明症也?曰:然。问投何药?曰:葛根汤。仲淳曰:非也。曰:葛根汤非阳明经药乎?曰:阳明之药,表剂有二,一为葛根,一为白虎。不呕吐而解表,用葛根汤。今吐甚,是阳明之气逆升也,葛根升散,故用之不宜,宜白虎汤加麦冬、竹叶,名竹叶石膏汤。石膏辛能解肌,镇坠下胃家痰热,肌解热散,则不呕而烦躁壮热皆解矣。遂用大剂与之,且戒其仲君曰:虏荆非六十万人不可,李信二十万则奔还矣。又嘱曰:此时投药五鼓瘥,天明投药朝餐瘥。已而果然。或谓呕甚不用半夏,何也?仲淳曰:半夏有三禁,渴家、汗家、血家是也。病患渴甚而呕,是阳明邪热炽盛,劫其津液,故渴。邪火上升,故呕。半夏辛苦温而燥且有毒,定非所宜。又疑其不用甘草,曰:呕家忌甘,仲景法也。

病案二:张凤逵万历丁未三月间寓京师,吏部刘蒲亭病剧求治,已备后事,谵语抹衣,不寐者七八日矣。御医院吴思泉,名医也,偕数医治之。张诊脉,只关脉洪大,其余皆伏,乃书方竹叶石膏汤。咸惊曰:吴等已煎附子理中汤,何冰炭如是?张诘之。吴曰:阳症阴脉,故用附子。张曰:两关洪大,此阳脉也。其余经为火所伏,非阴脉也。一剂,谵语抹衣即止,熟寐片时。再诊之,洪者平而伏者起矣。又用辛凉药调理全愈。

上两案出自《续名医类案》,均为阳明热证,用竹叶石膏汤治之。案一渴甚而呕,不用葛根、半夏;案二辨为阳明热证的关键点在于关脉洪大。

0
分享到:
没有账号? 忘记密码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