桃核承气汤的组方,功效与作用,解读与医案

《伤寒论》第106条:太阳病不解,热结膀胱,其人如狂,血自下,下者愈。其外不解者,尚未可攻,当先解其外;外解已,但少腹急结者,乃可攻之,宜桃核承气汤。

原方组成:桃仁五十个(去皮尖),大黄四两,桂枝二两(去皮),甘草二两(炙),芒硝二两。

煎服法:上五味,以水七升,煮取二升半,去滓,纳芒硝,更上火,微沸下火,先食温服五合,日三服,当微利。

主治:太阳病蓄血证。

东汉末年,张仲景写成了《伤寒杂病论》。《伤寒杂病论》的创作背景是作者遭遇了一场疫病——伤寒:“余宗族素多,向余二百,建安纪年以来,犹未十稔,其死亡者,三分有二,伤寒十居其七。”写作方式是“勤求古训,博采众方”并“平脉辨证”,在继承前人医学成就的基础上,结合自身临床实践创作完成。《伤寒杂病论》成书后不久即散佚,后经西晋太医令王叔和搜集并整理成册,名《伤寒论》。之后,该书流传于民间。至北宋林亿等人重新校正,《伤寒论》才得以梓行于世。

《伤寒论》确立了中医临床脉证合参、辨证论治的原则,创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理论体系,为后世留下了一系列疗效确切的经典方剂,被后世誉为奠定中医临床学基础的经典著作。

【方证解读】

“太阳病不解,热结膀胱……”通常认为,“膀胱”为贮尿和排尿的器官,乃“六腑”之一,这里的“膀胱”显系疾病部位,但究竟是什么部位呢?

这里所言的“膀胱”,与“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”的“膀胱”绝对不能等同,结合临床实际,“膀胱”当为下焦或少腹部位,尤当包括现代医学所谓的女性子宫及附件在内。例如,张仲景在《金匮要略·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》论妇女产后恶露不尽的病机为“热在里,结在膀胱”,用大承气汤治疗此类疾病,即可证实膀胱包括胞宫。另在《伤寒论》第340条:“病者手足厥冷,言我不结胸,小腹满,按之痛者,此冷结在膀胱、关元也。”此处的膀胱、关元亦泛指少腹部,以上两处均表明“膀胱”作为病位当指少腹、胞宫等下焦部位。

如何理解桃核承气汤证中“狂”的病机?

“狂”乃神志出现躁乱。中医认为诸脉皆属于心,热与血结势必影响心神,若浊热上扰于心,心神被扰,就会出现如狂的证候。临床具体可表现为:患者的视听言动时慧时昧,甚至出现烦躁狂乱。

如何理解“血自下,下者愈”?此处的“下血”是尿血或便血吗?

“血自下,下者愈”可以从两方面理解:其一,说明邪热和瘀血初结,势力尚未形成,正气抗邪,血自(己)下来,热无所依附,热亦随血减,病可痊愈;其二,此处“下血”不单指尿血、便血等下焦出血。“血自下,下者愈”可理解为瘀热互结于下焦。“血自下”中的“下”意为“下焦”,“下者愈”中的“下”是“下法”之意。故用桃核承气汤一方面为了清泻结热,另一方面重在活血逐瘀。

桃核承气汤的配伍要点有哪些?为何要“先食温水服”?从组方来看,桃核承气汤乃调胃承气汤加桃仁、桂枝而成。方中大黄苦寒、芒硝咸寒,功能泻热破结;大黄本可祛瘀生新,但力尚不足,故加滑利之桃仁活血化瘀以破蓄血;桂枝辛温通阳化气,用于本方实不在解表,而在理气通阳,通阳即可行阴,理气则能行血,血行而结自散;炙甘草甘平补中缓急,调和诸药,使全方祛邪而不伤正。

由于本证病位在下焦,且桃核承气汤又系下瘀血之剂,故需空腹服药,方能更好地发挥药效,故云“先食温服”。

【疑难解读】

何以“解其外”?

在《伤寒论·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六》就已经给出答案,曰:“太阳病不解,热结膀胱,其人如狂,血自下,下者愈。其外不解者,尚未可攻,当先解其外,属桂枝汤证。”由此可见,对于血热互结膀胱证兼表证者,当先以桂枝汤解表祛邪后,才可用桃核承气汤攻里。

【临床应用】

临床应用桃核承气汤时,可关注其典型腹证。桃核承气汤证典型腹证为:少腹急结,即少腹出现疼痛、胀满、痞硬而急迫难耐,甚至痛苦不可名状。这类患者多体格健壮,少腹部按之有拘急,有比较大范围的压痛,或可触及条索状物。临床可用桃核承气汤治疗妇科病、神经精神疾病、肛肠疾病、泌尿系统疾病、跌打损伤、挤压综合征,以及糖尿病、肥胖病等。尤其针对妇女盆腔淤血综合征,表现为腹痛、腰痛,心烦,失眠,健忘,左侧少腹压痛,颜面瘀斑,大便干等,可投用桃核承气汤,常有卓效。

【后世发展】

《医宗金鉴》中对桃核承气汤方中桂枝的作用加以详细论述,认为“……桃核承气汤,即调胃承气汤加桃核,所以攻热逐血也。盖邪随太阳经来,故又加桂枝以解外而通荣也”。

《医学心悟》伤寒兼症中,明确了蓄血为“瘀血蓄于下焦”,蓄血轻症方用桃核承气汤,表邪尽而里热既深为蓄血重症,此时以抵当汤攻之。

《温热经纬·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》中云:“夏月热久入血,最多蓄血一证(徐云:历练之言。)谵语昏狂,看法以小便清长,大便必黑为是,桃核承气汤为要药。”

《三指禅·伤寒脉论》:“倘如狂(瘀热冲心)而小腹急结

(瘀热不行),邪入膀胱腑之营分者矣,桃核承气汤主之。”并提出桃核承气汤是治疗中寒腑证的主方。

【医案例举】

患者王某,女,45岁。自述腹急痛难忍,大便已12日未解,小溲淋漓,叫痛之声惊动四邻……诊其面色无华,神志烦扰,辗转床褥,不得安眠,有如狂之象。腹诊,以手按压其小腹部腹壁紧张,指下有凝滞抵抗之状,不允重按,按之更痛。遂问其月经,答已5个月不行,腹中微有上冲欲动之感。舌质红,脉沉结。

这是刊登于《江苏中医》1960 年第 6 期的一则医案,根据患者的腹证、音声、便溲、舌脉,皆为实象,正所谓蓄血证,治法可根据“实则泻之,可导而下”之旨,遂用桃核承气汤:桃仁9g,大黄9g,甘草3g,桂枝6g,芒硝18g。服药后先是腹中鸣响,继则大下黑色黏胶之粪,小便亦利,痛苦若失,竟安眠不醒,再服 1 帖,饮食渐进,精神稍振,病归痊愈。

0
分享到:
没有账号? 忘记密码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