舌针,是用毫针刺激舌体上的特定穴位,以治疗相应病证的一种针刺治疗方法。
舌为心之苗,又为脾之外候。《灵枢·脉度》云:“心气通于舌,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。”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;脾是“后天之本”,故舌与全身脏腑经脉都有着直接和间接的联系。
基于舌和全身脏腑器官的整体联系,针刺舌上的穴位,可以治疗全身疾病,《内经》已有记载,如《灵枢·终始》云:“重舌,刺舌柱以铍针也。”另外,还指出了运用舌针的某些注意事项,如《素问·刺禁论》云:“刺舌下中脉太过,血出不止,为喑。”可见在古代,舌针属刺血治病的针灸方法。
管氏舌针是管正斋老先生根据《内经》舌与脏腑经络理论,结合祖传针法和自己数十年的临床经验创立的一种特殊针法。其内容主要包括舌针的理论根据,25个管氏基础舌穴的定位及主治、舌针配穴法、舌针刺法等。
1936 年,管正斋先生在“中国针灸学研究社”创办的《针灸杂志》上,首次发表了《舌针刺法》的学术论文,创立了舌针疗法。
1958年2月,管正斋先生在上海《新中医药》杂志上发表了《舌针的临床应用》,介绍了舌针的学术经验(《新中医药》1958 年第9 卷第2 期第46页)。
1961 年,在云南中医学院举办的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针灸讲义上介绍了“管氏舌针疗法”。
管正斋先生定名、定位的25个基础舌穴,成为近代舌针取穴的圭臬与标准,近代的学术著作和临床报道均以管氏基础舌穴为标准。管氏舌针主要应用于舌体及肢体运动障碍的有关病证,如舌麻、失语、舌体?斜、木舌重舌、口内异味感,以及肢体瘫痪、麻木、疼痛等,亦适应于各种脏腑经络病证。应用舌针应注意严格消毒,避免针刺感染和口腔污染。对有自发性出血或凝血机制较差的患者,不宜使用舌针。
管氏舌针丰富了针灸学术理论,拓宽了针灸疗法的范围,得到了针灸学界的认可与推广应用。在管氏舌针的基础上,各地针灸工作者用舌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、呼吸系统疾病、消化系统疾病、心脑血管疾病,以及妇科、儿科、外科、五官科疾病等多种病证,都取得了一定的疗效。现在,舌针疗法已成为针灸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,舌针的理论和临床应用都有所发展。管氏舌针已开花结果,这支针灸百花园中的奇葩,必将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