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处方1】金银花、连翘、大青叶、蒲公英、葛根、山药各15g,生石膏30g,知母、柴胡、黄芩各 10g,甘草 6g。
加减 若食欲不振、嗳气吞酸、腹胀者,加枳实、谷芽、麦芽、炒神曲各10g;若舌黯或舌有瘀点,皮肤出现斑疹者,加丹参15g,赤芍10g;若胸脘痞闷、头昏脑涨、舌苔腻滑者,加半夏、陈皮、贝母、竹茹各10g;若口咽干燥、五心烦热、舌红少苔者,加生地黄15g,麦冬、玄参各10g;若便溏者去知母。
制用法 将上药先用凉水浸泡60分钟,煎3次合并药液600ml,分4次徐徐温服,每天1剂,小儿酌减。退热后继续服1 剂或2 剂,以巩固疗效。
疗效 用本方治疗地方性斑疹伤寒患者86例,其中服药后24小时体温降至正常者22例;24~48小时体温降至正常者50例;48~72小时体温降至正常者10例;72小时以上4例。临床症状随体温下降而恢复正常。
【处方2】黄连、杏仁各12g,柴胡、板蓝根、厚朴、通草各15g,滑石20g,蒲公英 30g。
加减 若湿热秽浊扰胃者,加半夏、藿香;若发斑疹者,加牡丹皮、薏苡仁;若血尿及大便隐血者,加白茅根、仙鹤草;若神昏谵语者,加服安宫牛黄丸。
制用法 将上药水煎3次后合并药液,分2次或3次口服,每天1剂。
疗效 用本方治疗肠伤寒患者95例,均获治愈。平均治疗时间为15.3天。
【处方3】薏苡仁18g,金银花20g,黄芩、白豆蔻、通草各12g,滑石30g,厚朴、半夏、石菖蒲、黄连、栀子各10g,连翘15g,黄柏 8g。
制用法 将上药水煎,每天1剂,分2 次或 3 次口服。
疗效 用本方治疗肠伤寒患者35例,均获治愈。与西药氨苄西林、复方新诺明对照组比较,有显著差异(均P<0.05)。
【处方4】杏仁、厚朴各9g,薏苡仁20g,滑石(包)、大血藤(红藤)各15g,蒲公英 30g,通草 6g,黄连 12g。
加减 湿热秽浊扰胃者,加法半夏、藿香、佩兰;发斑者,加牡丹皮、赤芍;神昏谵语者,加连翘、水牛角、玄参、石菖蒲。
制用法 将上药水煎分3次或4次(或频)口服,每天1剂;至热退后2~3天。对照组均用喹诺酮类(儿童不用)、氨苄西林(或头孢菌素)及敏感抗生素静脉滴注,至体温降至38℃改口服,共用2周。低渣饮食。
疗效 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伤寒、副伤寒30例(两组各15例),全部治愈。
【处方5】金银花、连翘、黄芩、藿香、法半夏各15g,栀子、大黄、黄连、白豆蔻、甘草各10g,滑石(包)20g,薏苡仁 30g。
加减 有黄疸者,加茵陈;肠出血者,加炒地榆。
制用法 每天1剂,水煎服。对照组50例,均用氨苄西林(或氯霉素,或环丙沙星,或诺氟沙星)静脉滴注。
疗效 用上药治疗肠伤寒110例(其中治疗组60例,对照组50例),均治愈。两组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7天、11天。
【处方6】杏仁12g,飞滑石、薏苡仁各18g,白通草、白豆蔻、竹叶、厚朴各6g,法半夏 9g。
制用法 治疗组41例,用上药水煎服,每天1剂。对照组39例,均用氧氟沙星0.4g,每天3次口服。两组均配合西医支持疗法及对症处理,2周为1个疗程。
疗效 用上药治疗伤寒患者,两组分别治愈 39 例、35 例,无效 2 例、4 例。
【处方7】麦冬、沙参、黄芪、野菊花、金银花、蒲公英各20g,生地黄30g,当归、白术、生甘草各10g,连翘、栀子各 15g。
制用法 两组各32例。治疗组将上药水煎服,每天1剂。与对照组均用氨苄西林6~8g,头孢拉定4~6g,喹诺酮类抗生素,静脉滴注,每天1次。均14天为1个疗程。
疗效 采用上药治疗伤寒患者,用1个疗程后,两组分别显效23例、14例,有效7例、10例,无效2例、8例,总有效率为93.7%,75.0%。